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国际军事比赛-2018”,中国参赛队鏖战库尔勒

1.jpg

“晴空”项目综合赛,中国参赛队表现优异,取得该项目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王鹏飞摄

“国际军事比赛-2018”,中国参赛队鏖战库尔勒

■赵治国 台 浩 邓一寒 解放军报记者 鲁文帝

8月11日,中国陆军承办的“国际军事比赛-2018”项目在新疆库尔勒赛区圆满收官。半个月来,共有来自中国、埃及、巴基斯坦、俄罗斯等10个国家的17支代表队、358名队员在此进行激烈比拼。最终,中国参赛队在“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组、“晴空”防空导弹兵、“安全路线”工兵分队3个比赛项目上夺得3个团体第一、6个单项冠军。那么,此次比赛有哪些亮点?比赛中又发生哪些故事?请看本报记者为您带回的赛场报道。——编 者

逼真,战场环境设置更加贴近实战

2.jpg


“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比赛中,中国参赛队驾驶战车飞跃车辙桥。袁 凯摄

 

比赛规则更贴近实战标准,比赛场地更贴近实战环境,比赛流程更贴近实战进程,这是此次比赛的3大特点。这样的表述有些抽象,下面就来看看上述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冲破速度极限。“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组接力赛中,3个参赛车组需共用一辆步战车。他们用最短时间,在封闭赛道接力行驶12圈51.6公里,连续越过车辙桥、崖壁等120道障碍,依次完成火炮、并列机枪对模拟步战车靶标、模拟直升机靶、反坦克榴弹发射器靶的射击。

 

赛道设有炸点,不时响起的爆炸声和浓郁的烟雾地带,使现场观众同参赛队员一样,仿佛置身真正战场。中国参赛队驾驶装备,一次次上演精彩漂移,不断掀起观众席上的阵阵呐喊与欢呼。

 

“不到赛场就不知道障碍竟能如此密集,这对我的驾驶技术是极大考验。”“苏沃洛夫突击”第2车组驾驶员吕玉生对记者说。他的下巴有一道醒目疤痕。在一次训练通过崖壁障碍时,吕玉生试图提速,结果步战车一头撞在崖壁,吕玉生的下巴与车体狠狠来了个“亲密接触”。但他浑然不觉,等步战车冲到终点之后,才注意到自己的袖子和大腿上全是血,下巴伤口外翻,隐隐露出骨头。在医院缝合伤口仅3天后,吕玉生又赶回训练场继续参训。凭着这股子劲头,吕玉生与战友在比赛中一次次冲破速度极限。

 

其次,是打出射程极限。30毫米车载炮的有效射程原本为1300米,“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比赛中,模拟装甲目标却定在1500米,每个车组都要利用车载机枪和火炮,完成4类8个目标射击;在“晴空”项目中,比赛场地结合防空兵战斗分队实际作战任务构建作战环境,构设了3种导弹射击地段、2种高射机枪射击地段和自动步枪对不同距离射击地段,最大限度模拟了战场环境,充分模拟实战条件下防空导弹分队的作战行动。

 

8月6日,在“晴空”防空导弹兵综合赛中,地表温度达53℃。“高温条件下,赛场高温热源目标急剧增多,极易影响雷达搜索捕捉目标的能力,导致对以山体为背景的直升机靶标进行导弹射击难度非常大。”“晴空”项目参赛队分队长邵周权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高度压缩的小型复杂战场,是对参赛队员作战能力的全方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军参赛队员圆满完成任务。

 

此外,比赛还挑战装备极限。“安全路线”项目是中国陆军首次承办,赛场模拟实战环境,设置混合雷场、沟渠、浅滩等多种障碍,时刻检验装备的技战术性能。

 

备赛期间,中国参赛队与两支外军参赛队为摸清工程车辆装备在实战化条件下的性能极限,曾在过车辙桥障碍时,数次尝试突破最大速度。因车辆下坡速度过快,铲刀重量过大,液压系统3次爆裂;“苏沃洛夫突击”项目的涉水场,均按步战车性能极限设置,比赛中,多个车组因挡位、速度控制不当,导致履带打滑,未能一次性通过涉水场。故障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比赛场地设置具有很强实战性,考验了中国陆军现役装备的综合战术性能。

智能,高科技助力裁评系统做出零争议判罚

3.jpg

“晴空”项目比赛中,中国参赛选手使用便携式导弹进行射击。袁 凯摄

“比赛过程高度透明,比赛结果没有争议,基本都是当场认定。”“苏沃洛夫突击”项目裁判长徐有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比赛全程高度透明,车辆可看、弹药可看、靶区可看、系统可看,全环节高度透明,没有争议。”

裁决速度快且无争议,得益于主办方采用了一套高科技智能裁评系统。

为确保“国际军事比赛”公平公正,除成立由各参赛国军队共同组成的裁判委员会外,我国作为该赛区主办方,采用了包含车辆过障感应系统、边裁现场裁决系统、靶标控制评判系统等7个系统在内的一体化综合智能裁评保障系统,实现边裁现场裁决、成绩自动生成、信息实时显示,保证了细致精准评判,用数据说话,避免人为干扰。

记者在赛场看到,地面赛道遍布固定高清摄像头、空中无人机实时跟拍,地段边裁手持高清摄像机,参赛队每完成一项课目,边裁就会准确、快速上报裁评结果。如出现争议,裁判长可于裁评室调取监控视频查证,作出最终裁决,确保所有罚时有据可查、有规可依,使比赛“零争议、零申诉”。

8月6日,“晴空”项目裁判长洪江强宣布比赛开始后,来自新疆军区某高炮团的96名官兵组成边裁团队,担负边裁任务。他们手持裁评终端,遍布“晴空”赛场各个关键位置,近百部手持终端同步联动,通过红外感应计时系统、定位测速传感系统,将参赛队上千组比赛数据传至智能裁评系统,实时显示在裁评室大屏幕。

晴空万里,刺目阳光,看不清转瞬即逝的防空导弹与靶弹交汇又该怎么办?对此,陆军试验训练基地第一试验训练区工程师朱晓兵和他的技术团队,带来了防空兵训练裁评的“千里眼”——某型光电经纬仪观测系统。该仪器对导弹弹道和空中移动靶标交汇的距离测量可精确到0.01米。比赛中,观测结果被投放在导播大屏幕,导弹交汇场景看得一清二楚。

“中国用高科技打造了一个非常棒的智能裁评系统。”“晴空”项目裁判委员会的俄罗斯裁判谢尔久克上校赞不绝口。

4.jpg

“安全路线”项目比赛中,参赛官兵操作桥车,展开桥跨。袁 凯摄

8月6日,“晴空”防空导弹兵综合赛,由新疆军区某师抽选组建的中国参赛队压轴出场,他们凭借精湛的驾驶技艺、过400米障碍的灵巧身手、精准的自动步枪射击以及利用肩扛式防空导弹完美解决空中来袭目标,赢得全场喝彩。

“你驾驶装甲车几年了?”记者问一名“晴空”项目参赛队员。

“3个月。”驾驶员杨卫江的回答把记者后续想要问的问题一股脑全赶了回去。杨卫江接着补充道:“我是汽车驾驶员,备赛前从没开过装甲车,今年4月13日正式开始学习的。”

令记者没想到的是,不仅杨卫江是临时“兼职”,“晴空”项目中其他4位表现惊艳的参赛队员同样都是“跨界”——分队指挥员邵周权,原是35毫米高炮班班长;主射手景吴彦原是57毫米高炮班班长;射手王凯原是步兵指挥班班长;高射机枪手黄文津原是警侦连战士。

他们均来自新疆军区某师。该师每年都会开展“千人百项”比武竞赛,杨卫江等5人便是其中涌现出的“兵王”,为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被临时抽调出来。短短几个月的备赛之旅,杨卫江和战友要完成导弹射击、装甲车越障、400米障碍、自动步枪射击、手榴弹投掷等课目。最终,他们在“晴空”项目的总积分远超第二名。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

赛前,记者有幸来到参赛队员的营房,进去时,黄文津在擦拭保养高射机枪,景吴彦在对着电风扇吹被汗水打湿的衣服,邵周权在扛着训练导弹反复练击发动作。

记者不忍心打破这种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便悄悄在床边坐了下来。看着邵周权脸上的汗水簌簌落下,记者不由得从他手中接过导弹模拟器。他松手的一瞬间,记者打了个哆嗦:“怎么那么重?”“里面灌满了水泥,为了增加稳定性,强化肌肉记忆。”邵周权不以为然地随口说道。不一会儿,教练员进来,队员围成一圈,通过录像和各种数据分析,讨论着当天的训练。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不是备赛,而是备战。

像杨卫江这样的临时“兼职”参赛队员并非少数。在“苏沃洛夫突击”项目中,我军指定一个装甲团参赛,这与各参赛国大范围选拔队员的情形反差较大。我军4个车组12名队员平均年龄不足24岁,仅有2人参加过去年该项目的比赛。队员中甚至还有一名19岁的上等兵,担任的是步战车3大专业中培养周期较长的炮长。

“安全路线”项目的中国参赛队由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的工兵营组建,21名参赛队员中,仅有4人曾接触过“安全路线”比赛项目相关课目,大部分人对比赛课目较为陌生,都是以“新兵”身份去适应、探索和创新。

该项目中国参赛队领队守海兵告诉记者,俄罗斯参赛队中,有4人曾上过战场,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专业素质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他们过硬的军事素质虽给大家带来不小压力,但我们平时的训练也是瞄准实战出发的,经过这么久摔打磨砺,与他们同台竞技,是对我们训练水平的最好检验。”

比赛的输赢从来不是目的,国际军事比赛是部队接触战场的有效途径,为的是增进各国军队间交流,通过实战化赛场,让参赛队员汲取作战经验,打破陈旧技战术思维,跟上瞬息万变的战场步伐,培养实战化人才。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参赛队员收获颇多。

赛场花絮

俄罗斯摄影记者 大喊“乌拉”

“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有一个特别震撼的拍摄场地——涉水场。高速行驶的步战车飞跃水面和冲出涉水场的场景,是每一个军事记者都特别钟爱的拍摄画面。这次在“国际军事比赛-2018”新疆库尔勒赛区的3个项目中,只有俄罗斯参赛队自带了BMP-2步兵战车,这当然是媒体不会错过的内容。但涉水场分两个区域,媒体只能集中在一侧,俄罗斯参赛队步兵战车飞跃的涉水场距离较远,很难拍到。

就在记者和其他同行想方设法努力抓拍BMP-2步兵战车出水的照片时,只听一声呐喊——“乌拉”。赛道边的一众媒体记者齐齐回头——20米外的机电房上,一名俄罗斯记者高举相机一阵欢呼,看来是登高望远,抓拍到了好镜头,但是,近4米高的平房没有梯子,他是怎么上去的?就在大家疑惑时,他的同伴在房下竖了竖大拇指,还不忘得意地眨巴眨巴眼睛,原来是靠他当梯子扛上去的,真不愧是“战斗民族”。

埃及参赛队 见识“中国速度”

埃及参赛队到库尔勒赛区后,以最快速度适应了比赛装备。比赛正式开赛前3天,在训练中因操作不当,他们烧坏了92A轮式步战车的离合器,只剩下备赛车可用,这可急坏了埃及参赛队员。他们反复询问中方机械师:“能修好吗?能修好吗?”“能。”中方机械师给予肯定答复。

当第二天步战车完好如初开出来时,埃及参赛队员对此难以置信,非要立刻开着试试。翻译告诉记者,他们认为这样的故障至少需要3天才能修好。试车成功后,他们热情拥抱连夜维修车辆的中方机械师,连连称赞“中国速度”。

在这里,埃及参赛队员还学会了网上购物,只因翻译说了句:“网上什么都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埃及参赛队员随即问:“有飞机吗?”翻译还真给他们搜到了卖飞机的店家,一时激起了埃及参赛队员的购物热情。

乌兹别克斯坦 领队站着接受采访

“晴空”项目比赛中,记者进入备赛区,见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领队巴依别科夫中校。记者通过中方翻译,请他坐下来聊聊,他坚持要站着,原因是“比赛还没结束。”但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早已完成比赛,成绩也非常不错,巴依别科夫中校却依然要求必须站着接受采访。“其他参赛队还在比赛。”他对记者说。

国际军事比赛区分了国别,却凝聚了一群具有同样血性的军人。巴依别科夫中校因临时有事,采访刚刚开始就结束了,记者便和中方翻译聊天。没想到,翻译当即开启诉说模式,把记者惊呆了:“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是7月21号到的,因400米障碍较为陌生,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们就敲我的门,6点就要去练400米障碍,而且他们训练起来极其刻苦,一个个动作反反复复地练,一天练一天,不带休息的,根本劝不住啊,饭都是在障碍场上吃的……”

立即关注

16444845781251554.jpg


京ICP备20026188号-4